■ 什麼是「尊重」
 在學習尊重他人的過程中,若孩子在獲得正確的相關訊息之前,父母在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不自知,或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,附加了許多個人的情緒,這將使孩子也學著以不尊重的態度對待父母、長輩或周遭的人。確實,在現代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,許多孩子不了解「尊重」為何,更不關心他人的感受,父母在質疑孩子不禮貌的同時,也應自忖自己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,是否忽略了培養其尊重別人的認知概念與正確態度?平時父母應使孩子知道在何時何地何種狀況下,如何表現出尊重他人的語氣和態度,而讓孩子瞭解什麼是「尊重」則是學習尊重他人的第一步。

一、尊重是相互的關係
 父母希望孩子尊重長輩,就要先尊重孩子。像在無意中傷害孩子的自尊、糾正孩子不當的行為或態度時,大人無法按捺個人的情緒等,都是教養孩子的大忌,反而應讓其瞭解尊重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,孩子受到尊重了,也才會尊重別人。當然,父母更別忘了要給孩子練習對別人表達尊重的機會。

二、尊重是一種關心
 「尊重」其實就是對他人的一種關心的表現。例如:孩子在餐廳打翻了汽水,大人幫忙拿紙巾,先教孩子整理乾淨,然後再教孩子向餐廳裡的服務人員道歉,最後,再叮嚀他做事要小心。父母遇到孩子無心的過錯,若能先關心孩子、教他處理善後,幫助他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,知道如何處理,孩子也就能學會尊重自己,尊重父母,尊重他人。


■「尊重」對人際關係的影響
 四、五歲的孩子已進入聯合遊戲階段,也就是他們的遊戲方式以團體遊戲為主,同儕友伴在其日常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了,而人際關係的良窳,也正反映出其與同儕間的關係。

 在幼兒園中常常可以看見某些孩子的人際關係特別好,他們的周遭總是圍繞著一群友伴,究其原因,除了是個人的能力、人格特質之外,能否尊重別人也是一大因素;相對的,太過自我中心、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孩子,往往就是被同儕排擠的對象。
 尊重乃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必要元素,一個人若是能夠尊重他人,就表示他已經從自我為中心的心態跨越出去了。因此,他不會單顧自己的欲求、認為世界只因著他打轉,甚至喜歡操縱他人。孩子能學會顧慮別人的感受,自然就能與他人和諧相處,所以,一個內心有「尊重」的人,行為必定會合乎規矩,也會表現出適度的禮儀,當然會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

■ 「尊重」需要學習
 尊重他人不是天生就會的,而是需要後天的學習。以下提出幾種學習尊重的方法以供參考:

一、大人以身作則的重要
 常言道: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。」大人平時的言行舉止,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對象,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常常會反映在孩子的言行之中,父母也是祖孫關係的主要教導者,不只是要言教,更是要用身教,以作為孩子的典範。

二、適時指正孩子的錯誤
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所犯下的錯誤,父母必須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當場指正,以免讓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,但宜態度溫和、口氣堅定,以免造成孩子反彈的心理,並應於事後與孩子進行同理心的溝通,例如:哥哥罵你是「瘦皮猴」的時候,你心裡的感受是什麼?所以,你罵哥哥是「大肥豬」時,哥哥心裡是不是也會跟你一樣難過呢?


三、提供孩子與長輩互動的機會
 根據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在2004年的研究中指出:孩子在幼年時與祖父母關係親密者,對老人的態度也愈趨正向,良好的祖孫互動關係對孩子有正面的影響。所以,父母要尋求機會利用假日帶孩子到祖父母及外公外婆家走動,或祖孫三代一起旅遊,讓孩子能有不同的方式與長輩互動,而在其互動的同時,父母可以在一旁觀察孩子的行為,若有不妥的言行發生,就要利用機會教育,適時給予引導。

四、引導孩子感受與回饋長輩的愛
 有些孩子長久處於祖父母的關愛之中,反而認為祖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,都是理所當然的,稍有不如其意即出言不遜,父母若發現孩子有此種情形,可利用平時親子相處的時光,多對子女述說祖父母的好以及他們對孫子女的關愛,讓孩子體悟祖父母的愛,使其對祖父母心存感恩之心,並能在日常生活中以言談(如說謝謝或甜蜜的話)或以實際行動如自畫謝卡、幫長輩服務、愛的擁抱等等向他們表達謝意,雖然只是小小的感謝,但對深愛孫子女的祖父母而言,這就是最好的回饋了。

五、借用圖畫書的力量
 孩子喜歡聽故事、看故事書,也容易對書中的重要角色產生認同,所以大人可以利用圖畫書中所表達的意涵,讓孩子在無形之中學到與長輩相處的正確態度,透過故事中主角的經驗,孩子也可以學到許多祖孫相處的技巧,進而運用到日常生活中。

六、以孩子為主角編故事
 父母若發現孩子對長輩有不尊重的情形,而又無法於當場給予指正時,可以透過親子的故事時間,將孩子的不當行為編成故事,並和孩子討論故事內容,讓他能感受並體會出自己的錯誤,而能自我改進。

七、父母與祖父母管教態度的調和
 常言道:「養不教,父之過。」一般人常認為教養孩子的責任在於父母,而祖父母的職責就是寵愛孫子女,然而,根據林如萍的研究報告顯示:有超過五成的青少年認為祖父母是「教導者」。由此可看出,祖父母在孫子女的管教上,也居於重要的角色。但是,當父母與祖父母的管教態度不一致時,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投機或選邊站的心理,所以,父母與祖父母雙方宜以理性、委婉的態度相互溝通,以取得教養的共識。

八、增強孩子的好表現
 由於幼兒階段的孩子正處於「自我中心」期,凡事皆以自己為中心,不易尊重他人,因此,更需要父母費心的教導,所以用一顆鼓勵的心,給孩子多一點愛與讚美,以增強孩子正向的行為與表現。例如:早上起床後鼓勵他們向祖父母道早安,孩子做到了,隨即給予讚美,使讚美成為激勵的力量;孩子因受到讚美而心中快樂,就能持續良好的表現。

結語
 不管父母的教育方針如何,只須將基本管教的方法與原則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,並堅決的遵守一致性的立場,並不忘提醒孩子學習自我約束,使孩子將良好的行為內化為自然表現的行為,如此一來,即使孩子不在父母身邊,也能自然的表現出尊重長者的行為。


《摘自巧連智月刊成長版 2005年7月號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雪兒 的頭像
    雪兒

    雪兒的心靈日記

    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